經過一年的摸索和實踐,藥品零售市場已一掃飛檢、兩票制和營改增等政策出臺初期的“愁容”,連鎖藥店也開始積極思考在醫藥新零售時代,如何開啟新模式、新業態的紅利期。
毋庸置疑,幾乎所有藥店經營者都在尋找新的增長點,但在具體方向上,又難以抉擇。無論是傳統意義上的專業店還是多元化藥店,都以更為貼近消費者和目標客群的方式出現。DTP藥房、慢病管理、中醫館、網絡醫院仍是藥店創新的焦點,他們各具特色,又尺有所短,有可能粉墨登場之后陷入僵局,也可能浴火重生引領行業新熱潮。但不管結果如何,他們都出現了融合加速的跡象,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DTP藥房:從新特藥延伸到更多藥品服務領域
隨著藥品招標采購、“兩票制”及分級診療等政策的推進,處方外流有望成為趨勢。在此進程中,DTP模式將迎來巨大的市場機會。
除北京醫保全新大藥房、北京京衛大藥房、百濟新特藥房、國大藥房、眾協藥店及健客網等已早早布局外,一心堂、老百姓及益豐大藥房也于去年重點布局處方藥,為DTP業務做準備。德開大藥房更是將30個城市的50余家醫院周邊店改造為藥械店,重點發展DTP模式和慢病管理。
不過,DTP的市場看似很大,但受限于市場規模增長乏力,似乎又難以成為主流。在市場認知度、普及率低,產品數量有限,價格較高等幾大因素制約下,藥店可能只是一個分流市場,目前還未能實現增量,不過,DTP藥房所承載的專業服務模式如果能運用在藥店的日常經營或其他商品上,或許不失為提高藥店競爭力的一個方法。
慢病管理、中醫館:延長“醫+藥”的復合型業態
雖然處方外流,限制藥占比、藥品零差價等政策的落地利好藥店銷售,但隨著行業集中度的提升以及政策對于經營質量的要求更加嚴格,藥店的服務供給在不斷加大,服務重構成為醫藥新零售的核心。為增強用戶黏性、延長服務鏈,慢病管理中心、中醫館及中醫坐堂等成為藥店的另一主要發展方向。
據悉,目前全國有近200家連鎖藥店已經開辦或正在籌備中醫館,整體來看可以說已經形成氣候,具備了一定的體量。3月初,首屆“精品中醫館百家論壇”盛況空前,雖然不少與會者表示對中醫館有興趣,但卻不知從何下手。中醫館的前期投入大是不容忽視的問題,門店選址、裝修及聘請名醫等需要一筆不菲的費用,加上市場中藥材質量魚龍混雜,消費者信任度不高等也使得中醫館的發展參差不齊。能不能成為連鎖藥店進擊醫藥新零售的一大“武器”,還得看握在誰的手里。
慢病管理方面,“醫+藥”的復合型業態也很明顯。但在推行過程中,也存在不少誤區,如服務簡單、促銷意味濃烈、疾病治療方案不科學等,甚至有不少企業以慢病管理之名行推銷產品之實,還有一些機構強行把慢病管理和“互聯網+”拼湊,作為產品配送的工具。
當然,也有求變者,去年比較活躍的藥店慢病管理(MTM)工程已率先在廣東、天津和安徽等地開展活動,并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實操性、便于復制的連鎖慢病管理模式。達成共識的是,重掌慢病管理系統構建主導權,全面提升零售藥店的專業服務能力,逐步建立品牌度與美譽度,形成連鎖藥店的核心競爭力,是推進慢病管理的必然方向。
網絡醫院:借助互聯網打通線上醫療
談及網絡醫院,還要追溯到2014年10月底,由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主導的廣東省網絡醫院正式上線啟用,隨后浙江、河南、寧夏、甘肅、湖南、江蘇、福建等地紛紛出現網絡醫院大軍。擁有資源的線下藥店也不斷介入,北京好藥師大藥房、重慶萬家燕藥房均接連布局,與此同時,壹藥網、金象網等醫藥電商也加入行列。
然而運營至今,網絡醫院的效果參差不齊,難題也懸而未決,如患者質疑其專業度,以及醫保報銷、醫生多點執業、醫療責任壁壘、盈利模式及利益分配等問題也有待完善。所幸,部分先行者已開始尋找新的發展模式,強化以消費者體驗和診療效果為核心,進軍線下服務點,進行全國門診布點甚至收購醫院,如七樂康正探路互聯網醫院“復合型”新模式,瞄準二次復診。
面對醫藥新零售帶來的契機,或許在未來的“互聯網+醫療”模式中,連鎖藥店將回歸地面,網絡只是其延伸服務時間、爭搶服務體驗的工具之一。
地址:內蒙古赤峰紅山經濟開發區 郵編:024000 郵箱:tqyyzs@163.com
電話:400-666-3880 0476-8210939 工作時間:周一至周五:08:00-16:30
Copyright © 內蒙古天奇中蒙制藥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蒙ICP備07003453號;